月涵文學獎

早期清華校園內的文藝創作園地,有中國青年寫作協會清華寫作分會(簡稱寫協)的「清華人徵文比賽」,其自1980年10月開始舉辦,得獎作品則刊載於《清華人》刊物上,可謂為清華文學獎前身。同年,中國語文學系也有系上的文學獎活動「文瑄獎」,但都未能全面引領校園創作風潮。1988年,清華大學中文系、外國語文學系教授有感於此,建議設立一個全校性的文學創作獎,讓以理工為主的清華大學,也能興起文學創作風氣。此計畫獲得劉兆玄校長支持,多方籌畫後,決定以清華在台建校首任校長梅貽琦(字月涵)為名,設立「月涵文學獎」,在何世延、陳萬益等教授的推行下,舉辦首屆「月涵文學獎」。

月涵文學獎最初由中文系學會、寫協主辦,外文系學會、清華雙周刊社協辦,其後主辦單位固定為中文系、外文系,至1999年則由中文系主辦。2000年,「月涵文學獎工作會」成立,自2001年開始,籌辦成員便不再侷限於中文系、外文系學生,而是向全校招收對文藝創作、刊物編輯有興趣的同學,結合不同科系的長才,更使「月涵文學獎」成為全校性的活動。月涵文學獎工作會除了籌辦月涵文學獎,亦邀請著名作家、名人蒞校演講,如楊小雲、鍾文音、伊能靜、崔祖錫等人,皆引起全校同學熱烈參與。

月涵文學獎最初分成小說、散文、新詩、科技小品4項,但科技小品在首屆無人投稿。至第5屆(1992)時,比賽項目已改為散文、新詩、小說、翻譯,直至第10屆(1997)都維持此四種徵文項目。第13屆(2000)正式廢除翻譯項目,第15屆(2002)起新增主題徵文,如同志文學(2002)、音樂故事(2005)、癮之書寫(2007)等,平衡純文學與通俗文學,讓非文學系學生更易參與文學創作。

月涵文學獎徵稿對象為全校學生,2010年首次開放校友投稿主題徵文。審稿分為初審、決審,初審由2位校內老師評審,決審則由校外老師、著名作家共3位擔任評審委員,舉行公開的決審座談會。校外評審多為知名作家如向陽、張曼娟、簡媜、瘂弦、吳晟、鄭愁予等人,不僅提升月涵文學獎的水準,也鼓勵學生踴躍投稿。月涵文學獎約於每年2月開始徵稿,4月截止,5月舉行決審座談會,並將入圍稿件編輯成刊物發行,刊物名稱時有不同,除《月涵輯》外,亦有《月涵集》、《月涵文學》、《月涵文學獎作品輯》等稱(以下總稱《月涵輯》)。

統計目前校史典藏之《月涵輯》,共11冊,尚缺:第2、3、4、5、7、16、18、19、20、21、22、23、24屆作品集,共13冊,故亦藉此次展覽機會,盼能與各界清華人徵求上述屆數之《月涵輯》,使歷屆清華人文藝創作的寶貴結晶,得以更完整的面貌為所有清華人共知與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