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訊

《校友通訊》創刊於1933年,原本是以報刊形式不定期發行,有別於當時校刊的校方公報性質,內容著重於刊載校友活動訊息。隨著海內外校友動態訊息報導的增加,篇幅也逐漸擴增,後來《校友通訊》在抗戰期間停刊,及至國民政府遷台,清華大學於新竹建校後,在趙賡颺、朱樹恭、張齡佳等校友的籌劃與梅貽琦校長撥支校款的支持下,1962年的校慶前夕出版了《清華校友通訊》新一期。在刊物編期加上「新」字,因為抗戰前就有此刊物,由此傳達了校友延續清華傳統的動機與意義。《清華校友通訊》新一期出版後,得到各方校友鼎力支持,使原本無具體組織也無預算計畫的《通訊》編輯,著手組織出版委員會,成立「清華校友通訊雜誌社」,聘請編輯委員、海外特約編輯、審稿委員等,並且列入校方經費預算支出,使刊物的編印與發行有了具體規模。

《清華校友通訊》一年發行四期(1992年後改為三期;1995年後改為二期),徵稿原則如下:1.各地同學會報導,2.本校與西南聯大校友暨教職員動態,3.本校校務概況,4.校友學術及事業之進展與成就,5.校友生活剪影,6.其他與清華有關之文字或圖片。《通訊》常態性的專欄主要有:整理校聞剪報、教員動態、體育活動與學生社團活動的「母校近況彙誌」;每期詳述一個系所的「母校系所概況」;報導各地校友動態的「海角天涯」;摘錄校友來信的「來函」;紀錄清華校園內外發生的趣事的「園裡趣譚」和「園外趣譚」;刊登校友或校方精采圖文的「照片頁」;以及每期諸多的校友投稿文章等。此外每年會有一期校慶專刊,特闢值年校友文章專欄。《通訊》是非賣品,專贈清華校友,在1987年新一百期出刊時,《通訊》的發行量多達八千份,當時國內各大學少有可與之比擬者。

《清華校友通訊》復刊後,梅貽琦校長任第一期發行人,相繼為陳可忠校長、劉壽民、葉公超、李榦、王之珍校友等人。然而總編輯一度由倡議復刊的趙賡颺學長獨挑大樑,直到新五十六期之後才開始實施輪流制。至今《通訊》的內容、專欄及設計歷經數次調整,且隨著早期編輯委員的退休,以及資訊數位化的發展,近年的《通訊》已漸無老校友參與撰稿,發刊形式在2005年的新第一四六期,採用紙本與網路同時發行;2005年新第一四八期,則不再大量發行紙本贈送校友,改以線上瀏覽、傳送電子檔的方式取代郵寄刊物。

統計目前校史典藏之《清華校友通訊》,自在臺復刊至改採傳送數位檔取代紙本為止共124冊,尚缺:新14、15、17、42、113、116、119期,共7冊,故亦藉此次展覽機會,盼能與各界清華人徵求上述期數之《清華校友通訊》,使歷屆清華人、清華事、清華物的風采,得以更完整的面貌為所有清華人共知與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