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史

整理編撰: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清華大學淵源自清末的「清華學堂」,可分為北京清華(1911-1937;1946-1948)、西南聯大(1937-1946)、新竹清華(1956-)等三個時期。

北京清華時期(1911-1937;1946-1948)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在清末駐美公使梁誠的努力之下,美國同意退回庚子賠款的超索款項。清廷遂利用此預算,在1909年(宣統元年)成立了「遊美學務處」及附設「肄業館」。1910年(宣統二年),遊美學務處決定擴大肄業館的規模職掌,因館址位於清華園,而將之更名為「清華學堂」,於1911年4月29日(宣統三年四月初一日)正式開學,是為清華校慶日之由來。

1912年(民國元年)5月1日,清華學堂重新開課,10月更名為「清華學校」。1914年,梁啟超先生來校演講,以「君子」為題。其引述易經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學校遂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採為校訓。

1925年5月,清華學校大學部成立。1928年8月,「清華學校」正式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由羅家倫擔任首任清華大學校長,而後繼任者為吳南軒,但時間皆不長。此時清華學生會提出清華校長的理想人格標準:一、無黨派色彩;二、學識淵博;三、人格高尚;四、確能發展清華;五、聲望素著。中央反覆斟酌物色,終於在1931年10月14日正式任命梅貽琦為清華大學校長,梅校長獲得清華師生的充分支持,也開啟了清華大學的黃金時代。1947年國共內戰爆發,梅校長一直續任至1948年12月,迫於時局搭機南遷,輾轉赴美執掌清華基金相關事宜。1955年梅校長奉召抵台,籌備設置清華大學研究院事宜,擇訂於新竹建校,1956年正式招生開課,梅校長持續擔任清華的大家長至1962年5月病逝。

西南聯大時期(1937-1946)

1937年,因抗戰爆發,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任命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三校長為臨大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共理校務。1938年遷往昆明,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1946年西南聯大結束,三校分別復員,特在昆明立碑以紀念三校在抗戰八年中的艱苦合作。

新竹清華時期(1956-)

1955年,中美簽訂了「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考慮到建立原子爐所需的沉重經費,遂讓有清華基金為後盾的清華大學在台建校,成為台灣原子科學研究的先驅。同年12月,行政院組成「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1956年1月1日,清華大學正式於台北成立籌備處,邁出清華大學在台建校的第一步。清華原先計畫在台北南港和新竹兩地間擇一建校。但南港腹地較小,且當時新竹縣長朱盛淇積極爭取,因此清華決定在新竹赤土崎建校。起初由中國石油公司提撥約40公頃(42甲)原屬日本海軍燃料廠的土地,但在原子爐開工後,校地已感不足,便由新竹縣長朱盛淇同意再撥約33公頃(34甲)土地,加上清華自身向周邊民家收購者,此時校地共約78公頃。

1956年開始招生,因校舍尚未完工,故暫於台灣大學上課,至此清華大學校務在台正式運行。1957年,清華大學的辦公大樓、教職員宿舍、學生宿舍皆已相繼完工,學生遂從台北返回新竹上課。

清華自1955年籌劃原子爐的興建工作,至1961年落成。原子爐的土木工程由校友華泰建築師張昌華設計,裝置工程由清華自行設計施工。機件裝置時,由中國石油公司、台灣電力公司、台灣鋁業公司分別派員操作,並得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之協助,為國內工業界與學術界首次密切合作之成果。

1962年5月19日梅校長病逝於台大醫院後,清華校務暫由陳可忠教務長代理,1965年陳可忠正式擔任校長。數學、核工、物理、化學系所皆於陳校長時期設置,清華的教學組織有了長足發展。1968年清華圖書館(紅樓)啟用,隨後體育館、大禮堂與新校門等相繼落成。1969年,舉行首屆「梅竹錦標對抗賽」。1969年7月陳校長退休,由閻振興校長繼任,1970年9月因閻校長調任台大校長,故由徐賢修校長繼任。1973年經教育部核准,成立工學院、理學院、原子科學院。自此,新竹清華已從早期僅有原子科學所的規模,擴展成為理工大學。同年6月徐校長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任校長至1975年由張明哲校長繼任。1980年大學部增設中國語文學系,新竹清華從此由理工大學邁向綜合大學之路。

1980年代正逢台灣經濟起飛,1981到1994年間在毛高文校長、劉兆玄校長與李家同代理校長領導之下,清華大學不論在軟硬體設備、行政與教學政策以及校園文化上皆突飛猛進。1981年,首創長期發展委員會並制訂五年發展計劃,展開有系統的校園規劃。隔年為鼓勵教學與學術研究,設立傑出教學獎與傑出研究獎。1984年增設人文社會學院。1988年成立藝術中心,定期舉辦各種藝文活動,開放校內師生與校外人士共襄盛舉。1989年,將共同科目改為通識教育中心(1992年教育部核准),樹立台灣通識教育之典範,是為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創舉。1991年新竹市政府徵收十八尖山南面約15.6公頃土地為學校用地,並在次年由本校以16億餘元購置為新校地,亦即仙宮校地。1992年7月,增設生命科學院(2023年更名為生命科學暨醫學院)。

1994年教育部修正通過的《大學法》中,正式規定國立大學校長由遴選產生,前一年沈君山校長即已當選清華第一任遴選校長。1995年,成立跨領域共通課程的學院級組織─共同教育委員會,將通識中心、體育室、軍訓室、藝術中心等納入其中。1994年到2006年間,依序由沈校長、陳信雄代理校長、劉炯朗校長與徐遐生校長出掌校務。因應時代需要,於1998年成立電機資訊學院。2000年成立科技管理學院,至此清華八大學院之主要規模遂告完成。

清華也在此時期與其他著名大學展開交流:1995年12月,沈君山校長率團訪問北京清華大學,簽定「海峽兩岸清華大學交流合作備忘錄」。2001年2月,更加強推動兩岸學術合作,除與北京清華簽訂多項合作合約外,也與北大、復旦、蘇州、蘭州大學合辦「莙政學者」交換學生計劃。在國內也與交通大學、中央大學及陽明大學於2003年試辦共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並於2008年1月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成立,結合四校之教學研究資源,發揮互補性。

校務蓬勃發展也獲得社會賢達的支持,2000年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挹注新台幣1億5千萬元,予清華大學興建「台積館」,以供科技管理學院教學研究使用;2001年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捐贈新台幣3億元,予清華大學興建「旺宏館」,使清華的教學設施更加充實。

2006年,清華獲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新台幣10億元補助,其後並成為補助款增長幅度最大的學校。先後執掌校印的陳文村、陳力俊及賀陳弘校長,遂以此筆經費之挹注,啟動清華邁向卓越的新紀元。2006年為縮小城鄉差距,率先招收偏遠地區學生的「繁星計畫」。2008年首創清華住宿學院。2015年8月共教會經組織重整為清華學院。2016年11月本校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合校,增設竹師教育學院、藝術學院。

2017年3月,賀陳弘校長獲通過校長續任案,為本校實施校長遴選制以來首位續任校長。2019年3月,本校獲行政院同意無償撥用南二期校區土地,同年8月與國防部合作首創之「將星計畫」正式實施。2020年,台北政經學院成立,清華躍升為擁有11學院的高等教育學府;2021年,半導體研究學院成立,為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具有獨立編制及預算。

各界捐款也接力襄助:2008年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捐贈2億2千萬元,興建教學大樓「台達館」;2010年李偉德校友捐贈1億5千萬元,協助興建「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2011年謝宏亮校友捐贈之羅丹「沉思者」落成,是本校首件列為珍貴動產管理者。2012年「校友體育館」啟用,為清華首座由企業界校友「百人會」全資興建的建築。2014年作家王默人夫婦捐贈本校350萬美元,同年11月,本校首次運用企業及校友捐款「清華永續基金」投資股市,以所得孳息支持校務所需。2016年全國大學中量體最大的育成中心啟用,同年12月配合清華在台建校60週年舉辦「六萬校友集六億」專案,總計募集8億6千593萬元。

從校內到校外,清華人的凝聚和連結也更往前邁進,2018年6月,中部及南部校友會成立,11月,「國立清華大學北美基金會(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North America Foundation, Inc)」,完成公司註冊,為本校海外首先成立的校友募款基金會。2020年校友會經內政部准予,立案更名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國立清華大學校友總會」,為清華校友版圖邁向組織化的里程碑。

2020-2021年,教育大樓、藝術大樓、美齋學生宿舍,及各方賢達捐建的美術館、文物館及文學館陸續動土;2022年,「光復路綠門戶計畫」及「君山音樂廳聯電館」開工,各項人文藝術領域建設的啟動,持續為清華致力全人教育、培育跨領域人才的目標,注入新的能量及活力。

2022年3月,學士後醫學系揭牌,樹立本校邁入跨領域醫學之里程碑。5月,高為元校長接掌校務,帶領邁向卓越的清華,繼續書寫下新的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