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花

整理編撰:圖書館

梅園中盛開的梅花。梅園中盛開的梅花。

往昔關於清華的校花流傳有幾種說法,但似乎都未正式定案。早期有紫荊、丁香之說,新竹清華則普遍認為梅花可代表清華精神。關於紫荊與丁香,據楊覺民教授所述,在來台建校前一般即「習慣把紫荊和丁香視為清華的校花,1但未見諸典籍,可能只是一種約定俗成」。2其由來推測有二:一是紫荊與丁香花色,與清華校旗、校色用色(紫白二色)相符;二是清華校園內種植許多紫荊及丁香,兩者皆在春季盛開,正是清大校慶前後。1984年大陸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復9期中,34級陶瀛孫校友就曾為文建議,其中提到:「春天的清華園是極美的,到處是花,而以紫荊、丁香開得最盛。所以早就有人建議以紫荊或丁香為校花。1931年春,校慶即將到來,夏堅白學長建議以丁香為校花,丁香花紫白二色、盛開季節正是校慶、丁香花一簇簇群放,正象徵清華莘莘學子親密相處,共發芬芳」,3因此早在30年代就有以紫荊或丁香為校花的提議。

在中國古代,紫荊象徵著和睦、團結之意,典出東漢田氏三兄弟分家,院中紫荊遂落花枯萎的故事。西晉陸機曾說:「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唐代詩人李白嘆道:「田氏倉促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荊。」皆是在指此事。最後三兄弟因紫荊凋萎之兆幡然悔悟,決定和睦共處,紫荊花才又恢復繁榮景象。現今清交兩校的梅竹賽,清華也多以紫荊為主題設計衣物,正彰顯著紫荊所代表的團結精神。

北京清華校園內的紫荊(Cercis chinensis Bunge)屬豆科紫荊屬,花朵於春季四、五月先於葉開放,簇生於枝上,西方又稱之為「紅穗樹」。而新竹清華校園中所見的洋紫荊(Bauhinia purpurea)、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e),以及兩者自然雜交而生的豔紫荊(Bauhinia blakeana)皆屬蘇木科羊蹄甲屬,與北京清華的紫荊品種相異,花形也不同。

至於丁香花,屬木犀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季開花,花期為四到六月。花為紫白二色,有所謂「紫丁香」與「白丁香」。花朵四瓣二蕊,集合成簇。由於花性怕熱,無法適應新竹氣候,在臺灣亦只有高山地區能存活。
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為1923級校友,曾於住所發現一種灌木樹叢,名為「番茉莉」,別稱為「變色茉莉」。春天開花,開時呈藍紫色,之後逐漸轉為白色,在同一株上可呈現紫白二色花朵。孫校友欲獻給母校作為禮物,在1989年親自到校栽種以祝校慶,植於行政大樓後方「清華校門」兩側。4有人覺得亦可以表校花。5

現今新竹清華還有另一種代表花─梅花。2011年經「99學年度第4次校務會議」決議,通過梅花為新竹清華校花。梅花成為清華的精神象徵,緣起於紀念兩岸清華共同的大家長:梅貽琦校長。從北京清華、西南聯大到新竹清華建校,梅貽琦校長半生皆與清華相繫,奉獻甚鉅,1962年梅校長病逝,本校便於校內興建「梅園」為其墓園以茲紀念,內植梅花241株6。每至一二月梅花盛開之際,園內遊客絡繹不絕,成為新竹清華著名校景。梅花不畏嚴寒與冰清玉潔的精神,使其成為清華精神的象徵。清華學子更於每年的梅竹賽前夕,固定在梅園舉辦祭梅儀式,以祈求比賽旗開得勝。

「梅」成為清華的精神標誌,也與梅竹賽的推波助瀾有關。1969年,清交兩校舉辦跨校錦標賽,當時以清大前校長梅貽琦之「梅」為標誌,和交大前校長淩竹銘之「竹」相呼應,舉辦「梅竹賽」。自此,「梅」便成為清華重要的象徵圖騰,廣泛運用於清華紀念品、衣物的設計上,例如畢業紀念冊,尤其是2003年以後,頻頻以「梅」的意象,作為封面構圖和主標的靈感來源。

註:

  1. 1916年,清華中等科(聞一多編)以《紫荊魂》(Much Ado about Nothing)參與校內演劇競賽,可能即是在讚頌紫荊。
  2. 楊覺民,《往事如繪──楊覺民教授遺作選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學系,1992),頁99。
  3. 黃延復,《清華園風物志》(北京:清華,2001),頁16。
  4. 楊覺民,《往事如繪──楊覺民教授遺作選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學系,1992),頁99。
  5.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陳信雄老師口述,校園間有此一說。
  6. 《清華校友通訊》第12期(臺北市:清華校友通訊社,1965),頁23,〈各界奠儀改送 梅校長墓園植樹代金〉一文中提到:「植樹種類及株樹,計為:……杏梅二百八十七株、梅花二百四十一株……」,因此有時也合稱種植梅花四百餘株。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