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精神

資料來源:「清華記憶Wiki」(讀者投稿分享),禁止改作。

張明哲校友演講

各位同學:

今天我要講的是關於「立身」方面的問題,這是我個人自認在這幾十年的時光中比較有收穫的一點,也就是我個人對「清華精神」所下的定義。每個學校都有他的傳統,都有他的校風,我那時候的清華是非常優秀的,它有良好的傳統校風,我非常希望現在的清華也能一樣。我認為清華精神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均衡的人格發展(Balanced personality):我高中時,愛看雜書,變成了名士派,所以考試的時候,可能一門是一百分,而另一門是零分。當時也不在乎考不考清華,後來被親友勸著去考,沒想到糊裡糊塗的就考取了。進了清華,我的名士派作風都被同化了,清華把我鑄造的很平衡(Balanced),單說體育方面,要游泳,游不過不行;要跑百米,跑不好不行;要做體操,不認真不行;還有跳遠、鉛球、跳高、雙槓、單槓等等都得測驗及格,否則不能通過。以前我在高中時,體育課都是馬馬虎虎混過去的,但是進了清華就行不通了,在那兒,我受了良好的體能訓練,所以現在才有如此的體格。其他如生活習慣上也排除了許多孤癖古怪的行為,而能起居定時,為人、處事也都合乎常情等等。

二、Sportsmanship:一直到現在,我們這些出自於清華的人都還講究Sportsmanship,做事公公道道,不投機,不取巧。它的要求是(一)公平競爭(fairplay):現在的社會正漸漸趨向於腐化,許多人做事不走正路,喜歡動歪腦筋。譬如我在任教的那所大學裡,考試舞弊的情形,嚴重得怕人。而我任課時,最重公平,如果有人舞弊,抓到了就一定不及格。守法的精神,在人類社會中非常重要;如果不守法的人能佔到便宜,法律就無效了,這個社會也勢必瓦解。(二)力爭上游:盡力而為,憑各人的才幹知識努力去做,不在乎做得好不好,在乎有沒有盡力去做。(三)勝不驕,敗不餒:勝利和失敗不要放在眼中,本來比賽就有輸有贏要產生勝利的失敗的。我羨慕青年人,因為青年人譬如白紙,可以任意的勾畫,而我們呢?已勾畫得差不多了,想要幻想也沒資格。在這,我勸你們早些學有Sportsmaniship,我相信,它一定能幫著你順利發展人生。

三、理想:我因為任教,經常和青年人在一起談談。他們常說他們是「Lost Generation」,因為現世的哲學,設法使我們了解到人生的真意;譬如存在主義,它雖然進步,然而只是告訴我們一些事實,認定痛苦在人生的地位,卻不能積極的提出人生的目標。但凡是從清華園裏出來的人都是有理想肯奮鬪的,不管做什麼事,直接間接都為理想而奮鬪。所謂理想就是「至善」。說起來似乎很空洞,不過,我能指出一個具體的事實:大家對任何事物都有好或不好的感覺;然而這種感覺常有錯誤的情形,關於這點我們舉個例來說明一下:(一)好的常常變成不好。有人以為結婚很好,一直想結婚,但是結了婚以後,又認為結婚不好,便後悔結婚。有人認為結婚保比一扇門,裏面的拼命往外擠,外面的拼命往裏衝。(二)一件事的好與不好常常同時存在。我們人就一直困惱在好與不好之間,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必然快樂了。我到現在還常看些哲學的書,為的是尋求理想。理想是「Maximum Overall Goodness」及「Absolute Goodness」,譬如你想做個科學家,這是理想,因為你覺得這樣「最好」。但是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理想麼?我在台北街頭看到一個老頭子,被上背了許多東西,我就問他:『老公公!老公公!你背上背了些什麼東西,要往哪裡去呀?』他說:『你別管我,我不知道我背了什麼東西,也不知道要往哪裡去…』。現在有許多人也是這樣,一今到晚,忙來忙去,就不知道為了什麼?許多人小時候都有他美麗的幻想,希望做總統,進了中學,想做科學家,到了大學,只要做個工程師就行了。到了二、三十歲的時候,只希望有個美好的家庭,到了五十多只想能多活兩年,等到六十來歲,只想有口棺材便成了,這些只能算是種希望而不能叫做理想,所以” Absolute Goodness”很難找到,但是儘管難找,諸位還是得好好的想一想,我的理想到底是什麼?我從小就喜歡亂想,「我為什麼要活?」這問題在我心裏一直放不下。不過,我曾得到了些答案:小時後,我認為活著是「因為沒有勇氣自殺」,所以只得慢性自殺,學成名士派。後來看了些科學的書,認為「是為了傳宗接代」,這點我很不甘心。從進了大學,常想「什麼叫真理?」、「什麼叫人性?」、「人生如何?」幾乎都沒有得到解答。前些時,我在新竹做事,有人介紹我研讀佛經,我夜以繼日的鑽研,結果還是無所收穫。後來又有朋友勸我試讀基督教的聖經,於是從聖經我才慢慢領悟到宇宙有Maximum Overall Goodness及Absolute Goodness存在。我希望大家能夠在這方面下些工夫。有人可以在鋼琴的幾個鍵上花上四五十年,從不肯想一想「人生為什麼?」這實在是本末倒置,自己活著都不知道為什麼,那其他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要想避免這種現象,就得趁早替自己好好的想一想?尋出一條立身的原則來才是。

資料來源:清華雙週刊,民國五十五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