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華時期(1911-1937;1946-1948)

整理編撰: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追本溯源

梁誠與庚子賠款之追回

北京清華大學之前身為「清華學堂」,其設立與庚子賠款有著緊密關係。美國在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商討庚子賠款金額時,採納國務卿海約翰(JohnHay)之意見,向清廷求償2千4百萬餘元,1遠超過美方實際損失的1千3百萬餘元。21905年1月,前清駐美公使梁誠耳聞海約翰言:「美國所收庚子賠款原屬過多」之語,便開始陳請美方歸還超索款項。在梁氏努力不懈的四處活動下,終於在1908年經美國國會同意,扣除必要利息外,退回1千萬餘元。3由於梁氏與美方談判退款時,為了增加談判成功的可能性,因此贊成美方堅持退款用於興辦教育事項的提議。

初試啼聲

遊美學務處與遊美肄業館

得到退還款項後,清廷將之作為中國派遣學生赴美留學的補助基金,於1909年7月10日(宣統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成立了「遊美學務處」及附設「肄業館」。其中「遊美肄業館」以清華園為館址,原本應該負責赴美學生的行前教導,但是由於師資設備俱缺,預定半年至一年的行前教學無法實施。如梅貽琦等48人在1909年8月通過第一屆留美考試後,當年11月即赴美留學,在肄業館內求學的時間僅三個月。第二屆留美考試在1910年8月舉行,錄取包括胡適在內的71人,卻在9月就直接出國赴美,國內講習時間只有一個月。

曇花一現

清末的清華學堂

1910年12月,在試行遊美肄業館一段時間後,遊美學務處決定擴大肄業館的規模職掌,因館址位於清華園,而將之更名為「清華學堂」。第一批向學堂報到的學生共有430人,300人分入中等科,130人分入高等科。同年6月為入學的學生舉行甄別考試,最終有63名高等科的學生通過甄試直接錄取留美。是以實際在學堂內學習的中、高等科學生只有367人,其中還有38名學生被甄試淘汰,清華「寧缺勿濫」的嚴格校風此時已可略見端倪。清華學堂的首批學生,在1911年4月29日(宣統三年四月初一日)正式開學,是為清華校慶日之由來。41911年秋,學堂正準備迎接第二學期的開始,10月卻發生辛亥革命,美籍老師出國避難,學生紛紛離校返家,清華學堂在運行一學期後即告夭折。

百廢待舉

民國建立後的清華學校

1912年(民國元年)5月1日,清華學堂重新開學,10月,更名為「清華學校」。由於政府更替,原本的遊美學務處也被裁撤,唐國安也從「學堂監督」改稱首任「清華校長」,而周詒春則任教務長,校內行政體系越見完整。此時民國初建、百廢待舉,唐校長不幸於1913年8月22日心臟病發逝世,外交部以周教務長繼任校長,趙國材繼任教務長。周校長企圖心旺盛,力主擴大學額,準備成立大學,更欲學術獨立,不受美國人控制。但是因此周校長與董事會發生衝突,更因教育理念與北京教育界人士相左而飽受抨擊,終於在1918年1月4日遞出辭呈。

動盪中的堅持

清華學校校長群像

在周校長辭職後,趙教務長代行半年,後於1918年底由外交部參事秘書張煜全繼任。但張校長來清華服務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養病,病假時間長達半年,學生已為此深感不滿。五四運動時期,張校長派警干涉清華學生會的成立大會,於是引發了一連串的罷課活動,更直接提出逼退校長的要求。1920年1月底,張校長被迫辭職。外交部派羅忠詒前來繼任,同學推派代表先前往與新任校長會面,回來後認為羅忠詒身體狀況不佳,言談舉止不足勝任,發起一人一信勸退的活動。羅忠詒在這種狀況下,還未到校便自行辭職了。此後清華校長一路更迭,至1922年迎來曹雲祥任校長。曹校長任內,清華的學術規模有了相當突破。在1925年春成立國學研究院,至該年秋天,教職員共有11人。聘請了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等四位導師,李濟為講師,陸維釗、梁廷燦、章明煌等三位助教,衛士生為事務員,周光午為助理員。至研究院結束,先後任教的還有趙萬里、浦江清、楊逢時、蔣善國等四位助教,馬衡、林志鈞等兩位講師,提升了清華的研究水準。除了傳統大師以外,曹校長廣納早期清華留美生回國服務,也將富有西方學養的中國學生帶回清華,使得清華得以擺脫「買辦學校」之譏,培養有本土認同又具備現代素質的學生。清華學校從1912年至1928年止,一共更換過十位校長,可見清華人對於清華領導者的高度要求。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清華學校的特殊校風

雖然局勢不甚穩定、人事更常有更迭,但清華內部正活力旺盛地發展著,其洋化作風使得清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較當時其他學校更具特色。譬如:希望學生有強健的體魄,所以對於學生體能特別重視。除平日積極提倡外,當學生畢業前,必須通過最低標準之五項運動考試(游泳、百碼、跳高、跳遠、擲鐵球),方能取得出國資格。吳宓就因跳遠未能達到學校的十二英呎標準,而在校多留了半年才出國。5此外,1913年2月更曾派遣選手參加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開我國學校參加國際競技之先河。另一方面,學校亦不時邀請名人學者來校講演,1914年,梁啟超先生蒞校演講,以「君子」為題,引述易經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學校遂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採為校訓。

花開結果

清華大學正式成立

1925年5月,清華學校大學部成立,分成普通科與專門科,分別修業兩年或三年,第一批普通科學生實際報到者有93人。因實辦成效不佳,故於1926年將「大學部」課程重新調整,比照國內的一般大學學制,成為四年一貫的正規大學,並設17個學系。1928年8月,清華學校正式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由羅家倫擔任首任清華大學校長。羅校長於9月18日就職,對校內組織多所改易,尤其是順應清華教授與學生的共同期望,除去了原屬外交部的清華董事會。董事會之存在一直為人所詬病,主要是因為清華整體發展常因董事會權限過大而處處受阻。所以1929年4月30日,國民政府行政院議決,將清華基金整理後,改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管理。「清華校務及遊美學務基金保管委員會」在南京開會通過上項議決案,而原本由外交部、教育部合派之董事會也隨之撤銷,清華遂直隸於教育部。雖然如此,羅校長在清華校內推行的一系列軍事化管理作風仍然不受歡迎,1930年5月,清華學生對羅校長的強硬手腕表示不滿,羅校長憤而辭職,校長繼任者則因政治動亂懸而未決。

擇善固執

清華校長的更迭

1930年左右正值軍閥割據時期,閻錫山勢力擴至北平,任命其下幕僚喬萬選赴任校長。清華大學學生為此表達強烈抗議,更組織「護校委員會」。喬萬選當時會同三車武裝士兵以及行政人員前來清華赴任,但清華護校委員會組織了糾察隊,將前來赴任的人員拒之校外。只邀請喬萬選獨身至校內小禮堂談判,基於「校長自應由正式政府主持教育之機關產生」的原則拒絕喬氏赴任。結果迫使喬萬選簽字保證「永不任清華校長」,但也因為南京政府限於時勢,鞭長莫及,清華校長懸置長達十一個月,由校務會議暫行處理一般事務。直至1931年局勢稍穩後,才迎來南京國民政府官派的吳南軒。由於吳校長厲行專制、作風強勢,百般破壞清華的「教授治校」風氣,到校未滿兩月,諸多獨裁措施即引起清華師生公憤,教授會以全體請辭抗議;學生會不僅支持教授會決議,更直接提出〈國立清華大學學生會驅逐吳南軒宣言〉。面對校內不滿聲浪,吳校長竟攜帶校印與少數文件出逃北平使館區,成立「國立清華大學臨時辦公處」,更使事端擴大。6月6日,在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的調停下,中央裁定將吳校長撤職查辦。

終現曙光

梅貽琦出任校長

國民政府為清大校長難尋而左右為難,草率行事唯恐結果更糟。此時清華學生會提出清華校長的理想人格標準:一、無黨派色彩;二、學識淵博;三、人格高尚;四、確能發展清華;五、聲望素著。中央反覆斟酌物色,終於在1931年10月14日正式任命梅貽琦為清華大學校長,梅校長琦獲得清華師生的充分支持,也開啟了清華大學的黃金時代。1947年國共內戰爆發,梅校長一直續任至1948年12月,迫於時局搭機南遷,輾轉赴美執掌清華基金相關事宜,1955年梅校長奉召抵台,籌備設置清華大學研究院事宜,擇定於新竹建校,1956年正式招生開課,梅校長持續擔任清華的大家長至1962年5月病逝。

生機蓬勃

梅校長治校時期的清華發展與學風

梅校長接任後,非常強調師資對於大學發展的重要性。除了原有的清華教師團隊以外,在1932年到1937年之間,從國內外招聘傑出學人達60餘人。其中包括聞一多、雷海宗、蕭公權、陳省身等人,這段時間的清華教學陣容,在全國大學院校中可說首屈一指。有了優秀人才支持,清華在梅校長治校時期規模快速增加,1936年時已有學生1,300餘人,比起1928年創校時多出三倍有餘。此時清華大學設有文、理、工、法學院,其下近20個學系所,規模與設備在當時主流大學中,更是名列前茅。

梅校長是堅定的通才教育支持者,但梅校長之通才,乃是建立在通才的基礎上發揮專才,否則,僅是「完全變成一個極能幹的工人,而不配稱為大學生」。6因此,清華大學有著不分系所的大一共同必修,務求從清華畢業的學生皆具有一定程度的通才水準。此外,為了不使通才教育淪於浮濫,清華在教育管理上更是出奇嚴格。以教師選聘而言,當時的歸國博士在其他大學可直任教授,但在清華則要求其任講師滿兩年後方可升任教授,且在清華任教都是專任,除特殊情況外不許在外兼課,教師授課集中程度大大提升。如此一來,對於學生的要求自不在話下,各種大小考試學期作業接踵而來,不僅批改嚴格且分數過低即勒令退學,學生自然不敢掉以輕心。在對日戰爭爆發前的九屆畢業生裡,平均淘汰率為27.1%,在某些系所如物理系,其平均淘汰率更高達50%以上,對學生要求之嚴格可見一斑。

幾經顛簸

戰亂頻仍中的清華

對日抗戰時期,北京、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共組「西南聯合大學」(1937-1946),直至戰爭結束,才在1946年北上復員,是年10月10日重新開學。由於日軍佔領清華時期,將清華改造成軍營和軍醫院,校舍因此受到嚴重破壞。除了硬體建築尚存外,內部設備多已不知去向,尤以圖書館、體育館為甚。經過八年戰亂後,清華學生數量較戰前多出一倍,全體師生超過3,000人,因此雖然客觀條件不佳,但清華在此時期仍能透過收購、接收日方用地等方式擴大校地。梅貽琦校長不以恢復舊觀為限,更欲將清華精神發揚光大,增設了農學院、人類學系、氣象學系等院系,遂使清華日益增長。

對日抗戰方休,不料烽火再起。在復員後短短的一年左右,國共內戰爆發。1948年11月上旬,中國北部的遼瀋戰役以共軍勝利告終,北平的情況越顯危急。國民政府遂在12月14、15兩日緊急將梅校長在內的北平教育界要人送往南方。而梅校長領導清華創造的黃金時期,也在此暫告一段落。

註:

  1. 實際數字為24,440,778.81元。見清華大學校史編寫組編,《清華大學校史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1),頁6。
  2. 實際數字為13,655,492.69元。見清華大學校史編寫組編,《清華大學校史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1),頁6。
  3. 實際數字為10,785,286.12元。見清華大學校史編寫組編,《清華大學校史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1),頁6。
  4. 劉克選編著,《北大與清華》(北京:國家行政學院,1998),頁165。
  5. 清華大學校史編寫組編,《清華大學校史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1),頁41。
  6. 劉克選編著,《北大與清華》(北京:國家行政學院,1998),頁224。

本文撰述內容改寫自以下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