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蕭菊貞校友

圖為2011年校慶大會,陳力俊校長(圖左)頒發蕭菊貞女士(圖右)傑出校友證書。
時任
簡介
蕭菊貞Hsiao Chu-Chen(1972年4月14日),祖籍中國湖南,出生於台灣高雄縣,1994年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系,台灣知名紀錄片導演與文字工作者。
經歷
199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系,在校期間曾擔任校內刊物「雙週刊」主編,大四那年又選修了李道明老師開授的「錄影帶製作」課,與班上同學一同拿起攝影機完成紀錄片《博盛,這孩子》,體會到影像媒介的迷人之處與所能發揮的力量,因而讓蕭菊貞在文字之外又多了一種能說故事的工具:攝影機。而這部紀錄片也為蕭菊貞贏得第一座金穗獎肯定。
畢業後蕭菊貞進入「新新聞週刊」擔任一年半的專職記者,之後即展開自由撰述和影像創作生涯,曾以《陽光愛情》、《火鶴》等一系列記錄身心障礙朋友的紀錄片獲得三屆金穗獎肯定,並以《紅葉傳奇》和《銀簪子》連續奪得兩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台北電影獎、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並相繼入圍全球重要影展: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山形影展、釜山影展、新加坡影展等。
除了紀錄片創作之外,蕭菊貞對當代台灣電影環境亦有相當投入,尤其曾在中國時報長期以專欄撰述台灣電影相關議題、人物。她更於1999年與鴻鴻、魏德聖、鄭文堂等導演一同創辦「純16影展」,首度將國內創作短片、紀錄片帶進電影院。後續並經常參與規劃台北電影節、圓缺影展等國內重要電影活動。她的紀錄片作品充滿作者自身憂傷感性的筆觸,對於紀錄片和台灣電影相關政策亦有十分犀利的見解。在影像創作之外,她也用她獨特的感性文字紀錄自己的創作生涯。重要文字出版包括《銀簪子─終究我得回頭看見自己》、《大毛&Coffee》。
近年除了在清華大學教授「電影美學概論」、「紀錄片創作」、「台灣電影賞析」等相關課程外,也常擔任台灣重要影展(金馬獎、台北電影獎⋯⋯)評審工作及相關文化補助之評審。2004年獲得輔仁大學優異傳播工作者「思恆獎」肯定。目前擔任大愛電視戲劇部經理一職,監製戲劇作品多次獲得金鐘獎及亞洲電視獎入圍肯定。
重要記事
- 1994年,《博盛,這孩子》獲金穗獎紀錄片優等、金帶獎評審團獎。
- 1996年,《端午》、《陽光愛情》獲1997年金穗獎最佳紀錄片。
- 1997年,《火鶴》獲1998年金穗獎紀錄片優等。
- 1998年,《不可信之事實》1998年參與女性影展放映之實驗劇情片。
- 1998年,《血染的青春─五零年代白色恐怖》入圍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新加坡影展、義大利Infinity影展。
- 1998年,《角色─一群南台灣女性走入社區的故事》。
- 1999年,《紅葉傳奇》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入圍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釜山影展、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
- 1999年,創辦<純16影展>。
- 2000年,《銀簪子》獲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瑞士尼恩國際影展、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亞太影展、釜山影展⋯⋯。
- 2002年,《白鴿計畫─台灣新電影20年回顧》─金馬影展閉幕片、香港電影節、新加坡影展觀摩。
- 2002-2006年,清華大學授課「電影美學概論」、「紀錄片創作」、「台灣電影賞析」。
- 2002年,《渡-證嚴法師的慈悲喜捨》證嚴法師獲總統文化獎紀錄片。
- 2002年,《愛的狂想曲》與鴻鴻、吳靜怡合導三段式紀錄片。
- 2003年,《博盛的二年八班》─公共電視台《記錄觀點》。
- 2004年,導演《心靈好手》─大愛劇場,敘述口足畫家謝坤山的故事。
- 2004年,獲頒資深傳播工作者<思恆獎>。
- 2005年,金馬獎評審。
- 2007年,監製大愛劇場《春暖花蓮》、《幸福時光》。
- 2008年,擔任大愛電視戲劇部經理/擔任台北電影獎評審/製作《再見.楊德昌》紀念影片。
- 2009年,打破台灣戲劇史紀錄,在災區同時紀錄並拍攝八八風災戲劇《曙光》、《愛的足跡》、《螢火蟲之歌》。
- 2010年,監製電視電影《逆子》、《破浪而出》獲得多項金鐘獎、亞洲電視獎入圍肯定。並與法務部、教育部等共同推動「無毒有我」反毒活動,全台灣一千多場特映。
文字作品
- 2001年,《銀簪子─終究,我得回頭看見自己》。時報出版:2001/09/14。誠品書店藝術類年度十大好書。
- 2002年,《大毛&Coffee》,一個紀錄片導演與流浪狗的故事。時報出版:2002/06/10。獲優良圖書推薦。
- 2002年,《移山倒海樊梨花》,改寫明華園電視小說─樊梨花與薛丁山的故事。時報出版:2002/08/31。
- 2006年,《蔬果密碼:中醫師與營養師的健康對談》。靜思文化出版:2006/01/01。2008年於中國發行簡體版。
(本文最後更新時間: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