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釣運記事 / 簡史

釣運記事

導火線:1970年夏季日本軍艦驅離台灣漁船

釣魚台因距離台灣近,又是暖流與來自於北極的寒流交會地帶,形成豐富的漁場,基隆蘇澳一帶的漁民長年總是順著潮流在附近海域捕魚,不料1970年的七八月間,台灣漁民遭日本軍艦驅離,日本並宣稱釣魚屬於日本,就此點燃釣運的導火線。

雖然只有部分媒體報導,《徵信新聞(中國時報的前身)》則派遣記者僱船登上釣魚台列嶼實地採訪,引起部分留學生注意,先舉辦關於釣魚台事件的時事座談,繼而有人發起保衛釣魚台運動,呼籲各校園成立「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並舉行示威遊行。

海外留學生受美國校園學生反戰運動啟蒙,又透過《科學月刊》聯絡網動員熱烈,各地紛紛成立「保釣行動委員會」。當時海外參加保釣的人非常多,不分省籍或政黨,大家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反對日本企圖佔領釣魚台列嶼,擔心經濟復甦的日本又要開始對外擴充。

留學生發動大規模遊行示威牽動政治敏感

海外保釣運動於1971年1月29、30兩日相繼在美國東部的紐約、華盛頓特區,中西部的芝加哥,西部的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六個城市進行首次示威遊行,這對台灣政府造成大震撼,進而引發日後的衝突與誤會。

因為當時臺灣還處於戒嚴時期,國內相繼發生自由中國雜誌被停刊、雷震案,連具有批判精神的非政論刊物《文星雜誌》也被迫停刊。當時的台灣社會沒有表達異議的管道。台灣當局困惑:原來很乖的學生到美國後怎麼突然搞示威遊行,於是開始質疑留學生的背後「是否有共匪在煽動」?

另外一個重大的因素是,在保釣之前的兩三年間,台灣的外交重挫,尤其是在保釣運動發生之前的半年至一年之間,中國透過「乒乓外交」與美國逐漸建立外交關係,全世界主要國家也跟進,台灣執政當局處於很大的壓力下,對海外留學生搞保釣運動更敏感。

也因台灣覺得美國逐漸不可靠,轉而尋求日本支持,當時的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執政多年,與台灣關係非常緊密,台灣當局對海外留學生搞保釣,抗議對象竟是「唯一可靠的盟邦」,對釣運不僅懷疑甚至轉為敵對,導致部分參與釣運的人與執政當局敵對。

學者加入連署鼓勵留學生關心國事

很多有名的學者當年也都沒有缺席,比如展出的數百位學人連署,其中包括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華人數學家之一陳省身。數百位 學者連署對台灣當時的執政當局帶來很大的壓力,也讓更多海外留學生敢於站出來表達關心國事,保釣運動就在多種因素因緣際會下發生,許多熱心投入釣運的海外 留學生後來都列名「黑名單」之中,這份黑名單人數不少但卻鮮為人知。許多人因此長期無法回台,乾脆留在海外,這是台灣社會的損失,這些人當年擁有的理想性 格與熱情,卻是台灣社會現在最欠缺的。希望透過展出的文獻資料,呈現七○年代保釣運動的原貌,鼓勵更多留在海外的人回國奉獻。

新希望、聯合雜誌、歐洲雜誌、大學雜誌都是保釣運動之前的重要出版物,跟保釣運動有一定的關係,屬蘊釀時期。科學月刊1970年元旦正式創刊,比保釣運動早一年,很多參加科學月刊的人後來都變成保釣運動主要的推動者。

大量手寫刊物出版 科學月刊、戰報、釣魚台快訊、群報等影響大

對釣運影響較大的刊物是科學月刊,從1968年年底至1969年,一整年籌備過程中,聯繫了許多留學生與學者,至少 三、五百人,當時沒有e-mail也無傳真,為保持聯繫,所以在科學月刊創刊了後就同時出版科學月刊工作通報,有段時期一周出一期,形成密集且有效的留學 生聯絡網,且因大家藉此聯絡網建立互信,讓保釣運動得以迅速發展。

保釣運動除了示威遊行,更重要的是大量且多元化的手寫刊物,影響最大的是郭松棻、劉大任編的「戰報」,只出兩期卻迅速 將釣運往前推進。第二份是持續最久(1971~1977)、最早關心台灣問題的「釣魚台快訊」,紐約出版的「群報」持續時間也較久,較關注中國議題,整體 而言,這三份刊物影響較大。另外,水牛雜誌也是比較重要的刊物之一。

1971年4月10日第二次大遊行在華盛頓特區舉行,數千人參與,聲勢浩大,原本訴求希望執政當局立場堅強,卻發現政 府好像不打算保釣,因而對政府失望。此外,受到的衝擊還包括:原以為會主持正義的美國卻偏袒日本,也不再期待台灣政府保釣,重新認識美國,這是410示威 的重要結果。

當時正逢五四前夕而舉辦五四紀念會,很多人重讀近代史以尋求釣魚台事件的根源。保釣人士在美國圖書館內可以看到許多台灣看不到、不利執政當局的資料。從大量閱讀中開始理解為什麼保釣的單純愛國卻遭打壓,並思考要怎樣保釣的問題。

同年七月,季辛吉密訪北京後美國總統尼克森準備翌年訪問中國,對保釣投下另一個震撼彈,有人尋求中國支持保釣的可能性,開始重新了解中國,出現了「新中國」雜誌等刊物,只有「釣魚台快訊」仍堅持保釣議題並聚焦於台灣問題。

學者加入連署鼓勵留學生關心國事

1971年九月,隱約對立的釣運成員在安娜堡國是大會中激烈辯論後正式分裂,即所謂保釣運動的左右分裂,會後釣運分成 三個不同路線:「左派」人士將保釣寄望於正要與美國建交的中共政權;「右派」成立「反共愛國聯盟」,捍衛國民黨政權;部分對國民黨政權失望的保釣人士則把 關注的重心放在台灣內部,形成釣運的第三條路線。

第三條路線積極關懷台灣民主運動及台灣的社會運動。其中較重大的活動有:拯救陳明忠事件(紐約時報刊廣告,示威遊行)以及其他人權迫害,關注台灣鄉土文學,出版鄉土文學專刊、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出版《民主台灣》。

保釣運動的影響很廣泛而深遠。就出版文獻而言,海外後來出刊的《草地人》,台灣的《夏潮》等等為其中比較有名的例子。以保釣為題材的小說、報導文學與紀錄片也有不少,如張系國的小說「昨日之怒」,公共電視的《向右走向左走》等等。

(本文據林孝信老師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