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心耿耿如雪
郭明福
在中國作家裡面,既懂文學又懂科學的屈指可數,最有名的是張系國和陳之藩,近期讀到孫觀漢博士著「有心的地方」一書,又使我大開眼界。
孫觀漢博士被稱「中國原子科學之父」,在「有心的地方」書中所直言不諱的某些事實,可能令好面子的中國人感覺不快,因為他不氣的踩了大家的痛腳。有些人還會如夢初醒的問:我們社會有這麼多的毛病,我怎麼沒感覺到?
「有心的地方」,作者談他目睹的怪現象是:國人暢論法治,但行為卻偏於人治;嘴裡講合作,背地裡各幹各的,誰也不服誰;考試領導教學,考試由形式到骨子裡已徹頭徹尾的職業化;衣冠楚楚進國家戲院觀戲,卻旁若無人的隨地吐痰;風雨無阻每天到公園打太極拳強身,上餐廳則同桌共食,彼此交換口水;強調民主,然而選舉時,買票行賄近於公開;不重事實,不信賴知識,崇拜的是權勢和「錢勢」……
具「聞過則怒」習氣的中國人,對孫觀漢博士指陳的各點,可以舉出千百種理由來辯解,甚至以「民族性」作最後的遁辭。可是千言萬語畢竟遮擋不住如鐵的事實;這些事例我們隨處可求證,根據身受或目睹的經驗兩相映照,存在的駭人景象,竟比想像的嚴重得多!
我們當無法否認,在台灣的中國人,近些年來所享受的生活,是中國人有史以來最好的生活;但問題的癥結也在此,即是社會大眾的精神層次,並沒有隨物質條件的改善而作對等的提昇。經建的蓬勃發展,沒有培養出更睿智更成熟的國民,反而造就了一批驕傲無禮言行粗俗的暴發戶。暴發戶心態所衍生出來的社會導向是,講現實重功利,接受了彩色電視、汽車,但甩不開愚昧迷信。高唱復興固有文化,卻菁華盡棄留糟粕;換句話說,我們有科學的產品,但沒有科學的精神:念念不忘固有文化,可是背負的卻是一些醜陋沒人性的歷史包袱。在社會思潮方面,我們已經走到一個不知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孫觀漢博士在「有心的地方」中,不但為社會把脈尋病因,並且對症開藥方。此藥方無他,就是愛和智慧。愛者,不但愛自己,也愛別人;智慧者,以通達進步的觀念,正視已發掘出來的問題,加速民智之啟迪,跟上時代腳步!
人民是國家最寶貴的資源,而民智未開則是國家資源最大的浪費;我們以驚人的統計數字證明教育普及,但無法解釋同樣數目驚人的、騙財騙色的神壇林立;國人一年吃掉一條高速公路,但花費在買書、充實精神食糧方面平均一人不滿五十元,餐廳的裝潢費用動輒千百萬計,但不敢讓人參觀的廚房,大大小小同桌共食,卻不使用「公筷母匙」,人人互吃口水,大家竟不覺其不衛生,反習以為常……
「民智未開」的負面代價巨大若此,難怪孫觀漢博士要指責幾千年的民族壞習氣,一直陰魂不散影響國人的舉止行為,大大阻礙了社會進步的幅度與速度。
也許愛君主專制統治過久,中國人「人治」的觀念常蓋過法治;專制帝王被打倒了,但人人心儀那份「號令天下,莫教不從」的快意。大家嘲笑張大帥的狂妄無知,但潛意識裡羨慕那種獨斷獨行的方便。所以開車時,視交通規則為無物;能和政府鬥法,鑽法律漏洞,襲捲他人畢生心血遠走高飛,被視為「高招」!各種規章制度洋洋灑灑,但執行不力徒成具文。作奸犯科者逍遙法外,老實守分者處處吃虧,要求社會具溫厚祥和之氣,乃如竹籃打水、畫餅充飢!一個社會真正的危機,不在有人犯罪汪法,而在於絕大多數的老實人,對法律和道產生懷疑,社會思潮失去正確的引導。所以孫觀漢博士在「有心的地方」中大聲疾呼,用愛和道德勇氣,來救贖社會一切的不幸和不平。
「有心的地方」一書,當然不全是劍拔弩張的諍諫之言,如「瑣談徐訏」、「菜園還鄉傷感」、「小詩幾首」部分,充滿溫馨的惆悵和敦厚澄明的情懷。但全書重心還是在於「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熱切,以報憂不報喜的深沈介入,求社會現狀的改善。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厭我,
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觀喜!
身為知識份子,孫觀漢博士不為名不為利,甘願扮演類似烏鴉的角色,向國人進逆耳忠言,此心耿耿,叫人不能不欽佩;也許他看得太透徹,感悟得太早,令同胞一下子適應不來,他的呼喚有多少回響,尚不得而知。然而「傅雷家書」裡有段話說得好:「知識份子應該像鳥,風雨一來,鳥第一個感覺到……」以敏銳之心,去探求社會的病症、病源,有時甚至要承擔不被讓解的痛苦,孫觀漢博士大概是要以此菩薩心,以求無愧於知識份子的職責吧……。
一九八二年六月九日台北「中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