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分享
柏楊 序
我大部分都同意並接受他(孫觀漢)的思想,我不是他的代言人,我只是他思想的傳播人,我希望能夠趕上他,並藉著與許素朱合編的這一部他的全集,表達我對他的感謝──他在我入獄期間,十年營救,其艱苦悲涼,催人淚下。
「愛」和「美」
柏楊
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星期六,母親節的前夕,台北市中心的國家音樂廳,上演由張香華作詩、翁至鴻作曲的「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音樂會」。這是一個盛大的詩和 音樂結合的演奏。詩和歌和國家交響樂團以及國家音樂廳合唱團,一百二十餘人奏起告別悲情的驪歌,告別長達四十餘年之久的白色恐怖,迎接一個母親不再長夜哭 泣時代的來臨,這是一個美的夜晚,美的詩、美的歌曲、美的心靈。
不過,現在所介紹的,不是這個音樂會,而是音樂會的海報,它是藝術家李蘇羽的精心製作。她用熾烈的火焰做背景,用黃色來突顯「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標題, 使人在緊張悸動中,生出溫暖和希望。李蘇羽告訴我,「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九個字,是她從數千張古碑帖中,苦找出來,剪貼而成,她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發現所有的字都很容易找到,只有「愛」這個字,卻是那麼難以尋覓,所以,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雖然尋覓的是九個字,事實上最後全副精力卻集中在尋覓一個字-「愛」。
音樂會已經過去,詩聲、樂聲,都已從空中消失,但李蘇羽的這番話,沉重的壓在心頭,有千鈞困惑:「愛」,真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樣的不重要?這樣的難以尋覓?還是我們的生命中真的缺少「愛」?還是我們沒有能力表現出我們的愛?
時間推前到三十五年前的一九六五年,我正在台北《自立晚報》任副總編輯,忽然接到一系列署名孫觀漢的文稿,寄自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對於這位投稿的新人,我 充滿好奇,他恢宏的胸襟和開闊的眼界,和帶著外國文法的異鄉情調,遠跳出中國傳統。尤其是,文章發表後不久,他開始闡揚「愛」,像他常說,也是以後成為他 標誌的兩句話:「有心的地方就有愛,有愛的地方就有美。」我想,這兩句話是這位稍後被尊稱為「原子科學之父」的孫觀漢先生,對他祖國同胞,最大的貢獻。他 在混亂、充滿污穢的社會,和邪惡橫流的靈魂中,提出了愛,也提出了美,而且他大膽的、平靜的、永不停息的傳播。我粗略的評估,從前,「愛」和「美」只是掛 在基督徒口上的專利品,而自二十世紀六○年代開始,經他耐心的呼喚,竟開始普及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終於成為主流的一種思維和言語。當十三年後的一九七七 年,我出獄的時候,「愛」和「美」不但成為人們的口頭禪,甚至氾濫成災。記得那時,滿街都貼著引人注目的一項標語:「把交通的愛找回來」,不禁大吃一驚, 因為我實在找不出「交通」有什麼愛?尤如我也實在找不出「經濟」「財政」有什麼愛一樣。心中興起另一種焦慮:中國人接受口號太容易了,任何口號,只要它是 新鮮的,立刻就可以朗朗上口,事實上根本還沒有了解什麼是「愛」,什麼是「美」。我憬悟到我們需要的不是口號的生動,而是誠實的實踐。孫觀漢先生同意我的見解,可惜我們不能像過去那樣的同步攜手,因為他忽然患病,我也更老。
當台灣被美國斷交,最危險的時刻,大家紛紛逃走,具有美國公民身份的孫觀漢,卻隻身來台,定居清華大學。我因為出獄不久,生活艱難,加上一連串的重大手術,根本不能常去探望他,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愧疚。然而,感謝清華大學兩任校長沈君山和劉炯朗,教務長李家同,以及圖書館的年輕女孩黃秋月等,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清華大學還特地改裝他的房間,以便於失去一條腿的他,能夠行動自如。更感謝被我們這群朋友稱為「仙女」的女孩許素朱博士,她像對父親一樣,一手調理孫觀漢的食、衣、住、行----包括為他洗身沐浴,為他抓屎抓尿,十五年如一日。孫觀漢推廣了「愛」,推廣了「美」,許素朱則擴大了「愛」,擴大了「美」,她的愛已經超過傳統文化中的愛。傳統文化中的愛,不能超過血緣,一旦超過血緣,愛就消失。許素朱為現代新女性中第一位建立大愛的榜樣,上帝把孫觀 漢的晚年,託付給這位仙女之手,我慚愧在他晚年時,一無所助。
再感謝九歌出版公司董事長蔡文甫,在這個任何文化人的全集都會賠累的時代,他卻堅決出版孫觀漢全集。
我之所以沒有介紹孫觀漢先生的科學成就,因為對他的「原子」、「核子」,我是一個十足的白癡,而他的思想,和他在文化上的其他貢獻,因為全書俱在,而又冊 數不多,讀者先生可以隨時吸收。另外,我大部分都同意並接受他的思想,我不是他的代言人,我只是他思想的傳播人,我希望能夠趕上他,並藉著與許素朱合編的這一部他的全集,表達我對他的感謝----他在我入獄期間,十年營救,其艱苦悲涼,催人淚下。
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 台北
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
由於孫先生的努力以及柏老(柏楊)走過的路,期待大家能夠繼續走下去,也許二十年後,我們的社會可以有更好的境界。
教育部長 曾志朗
釣魚台事件發生後,當時台灣留美學生流行串連,最後都串連到孫觀漢先生家裡去,他家中裡裡外外睡上一大票學生……,對於生命的熱愛,朋友之間的情懷以及時事的關切,孫先生都像是一盞明燈。
作家 杏林子
我常想以孫伯伯一位見多識廣、學有專精的大人物,容許我他面前的放肆,「目無尊長」,皆是出於他寬容大度,做人的謙抑。倒是在和孫伯伯的「辯論」中,思想 與觀念受到他不少啟迪,特別是他對人性的尊重以及人道追求的精神,無形中成為日後從事社會福利堅持的指標。
政大國關中心主任 周玉山
孫先生痛陳,我們比不上美國和日本,主要是老昏病所致,內容包括少公德、重權勢、輕法治、自私、不合作等,其中尤以不合作最危害國家。他的同宗孫中山先 生,早就感嘆國人有如一盤散沙,如今試觀台灣內部和兩岸之間,益證兩位孫先生所言不虛,實在應該從根救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