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首頁品記憶 〉系列活動:講座 / 訪談 / 文物 / 報導


《滾滾遼河》手稿 紀剛捐贈清大
 2009-05-17 中國時報 陳至中/台北報導

  長銷書《滾滾遼河》作者紀剛決定將手稿及多年書信捐給清華大學圖書館,並與清大歷史所、台灣文學所合作口述歷史。紀剛於抗戰時期擔任地下工作,坐過滿洲國黑獄;戰後來台在台南行醫卅餘年,與台灣文學界多有接觸,「可說是歷史的活教材!」清大打算將珍貴史料整理公開,提供學術界研究。

  張愛玲的《色戒》敘述地下工作者的艱難處境及錯綜複雜愛情故事,李安拍成電影後轟動一時。卅年前,改編自長銷小說《滾滾遼河》的連續劇在中視播出,故事以作者紀剛本身經歷為背景,圍繞著滿州國的地下抗日行動以及抗戰青年的愛情,「生命寫史血寫詩,革命誤我我誤卿。」與王藍的《藍與黑》同被譽為「四大抗戰小說」之一。另兩本是潘人木的《蓮漪表妺》,徐鍾珮的《餘音》。

 四大抗戰小說之一 將列史料保存

 現年八十九歲的紀剛本名趙岳山,目前旅居美國。在清大歷史所助理教授李卓穎牽線下,決定將《滾滾遼河》的手稿及與同志、好友的往來書信捐給清大圖書館,作為史料保存。

 李卓穎表示,四年前紀剛獲邀至美國哈佛大學演講,當時他正在哈佛讀博士,遇到小時的書中偶像興奮不已,演講完畢後纏著紀剛問問題,兩人相談甚歡。紀剛當時就透露,有意將珍藏多年的手稿資料交給李卓穎保管。

 但李卓穎認為「擔當不起」,當下未應允。後來他回到清大教書,偶然與圖書館長謝小芩談及此事,才促成這次捐贈的因緣。

 手稿書信六大箱 廿一日捐贈儀式

 清大將於本月廿一日盛大舉辦捐贈儀式,頒予紀剛人文學院「士君子」獎章,並邀請演講。紀剛聞訊相當高興,表示自己年輕時最想讀的就是北大、清華,時值戰亂,東北人不准「入關」。這一錯過,就是七十年,直到今日才一嘗宿願,以一種獨特的形式進入清大。

 紀剛贈予清大的資料共六大箱。李卓穎表示,雖然哈佛燕京圖書館也保有一套《滾滾遼河》的完整手稿,但清大的收藏包括《滾滾遼河》草稿、構想筆記及其前身《葬故人》、《覺覺團的故事》的文稿,最完整豐富,適合研究作者的構思過程及各版本差異。


18年前探宛如 還怕她丈夫吃味
 2009-05-17 中國時報 唐鎮宇/專訪
  當初紀剛寫《滾滾遼河》只是為了「埋葬自己過去的感情」,沒想到一賣卅年;小說出版後紀剛一度擔心影響書中人物的家庭,但畢竟事過境遷,當事人只看做是個「美好的回憶」。即使如此,十八年前與宛如見面的互動過程,紀剛談來仍有一絲混雜甜美與苦澀的餘韻。

 談到《滾滾遼河》寫作起源,紀剛說原因「很單純」,只是為了讓自己不要老想著「過去認識的人」。不料這時在一旁的女兒吐糟:「哎唷你就講清楚,就是那幾個女朋友嘛!」讓即使年近九十的紀剛,瞬間露出一抹小男孩害羞的微笑。

 紀剛坦言,一開始想寫下這些故事,一方面是想要為這些過去為國家流血流淚的戰友們留下紀錄;另一方面則是想藉由寫作,「埋葬」從前的自己曾經對兩個女孩的情感(即詩彥、宛如),才會陸續寫了《葬故人》、《愚狂曲》、《覺覺團的故事》,這三部小說後來經過潤飾、整理,便成了《滾滾遼河》。

 紀剛透露,本來以為「女主角們」不會看到這部小說,沒想到出版後熱賣,友人看到後興沖沖拿著書跑去找宛如,「趙岳山(紀剛本名)寫的故事有妳!」當時已經結婚的宛如怕丈夫吃味,還得偷偷跑到同學家閱讀。

 這段婉轉纏綿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事後再見面是怎樣的情景?一九九一年紀剛返鄉探望時,曾見過宛如夫妻一面。由於事過境遷,當事人談起小說內容「都當作笑話了」,紀剛還對徐凡(宛如丈夫,紀剛的同學)開起玩笑,「當初如果我繼續追下去,你得不到宛如!」

 談起那段互動,當時宛如夫婦招待紀剛遊玩,但紀剛為了怕徐凡吃味,乘車時故意坐在他旁,坐在後方的宛如一直想和紀剛搭上幾句話卻苦無機會,一氣之下便趁著紀剛不注意,往他屁股狠狠捶了一拳。那一拳力道輕卻後勁十足,即使過了廿個年頭,宛如的力道仍印在紀剛的心頭。

 至於書中另外一位女主角「詩彥」,小說中雖然被紀剛推給心竹送做堆,但最後沒有結為連理。抗戰勝利後紀剛見過詩彥的爸爸,但和詩彥卻從此斷了聯繫。

 紀剛現在的妻子,是抗戰勝利後透過媒人介紹認識的。紀剛坦言這部小說對妻子來說「是個負擔」,但那都是過去的事,「我結婚後的行為對得起她!」,但他很感謝一直以來妻子給他「無限的忍耐」。

 

清大教師是粉絲 小說中驗史實
 2009-05-17 中國時報 陳至中/台北報導
紀剛著作《滾滾遼河》長銷卅餘年、再版六十多次,被譽為抗戰四大小說之一。書中以抗戰時期「覺覺團」的地下工作為背景,敘述大時代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體裁混和回憶錄、報導文學和小說。

 《滾滾遼河》以「覺覺團」的工作為中心,作者紀剛也穿插其中,與書中人物「詩彥」展開一段婉轉而纏綿的愛情故事。血氣方剛的廿來歲青年,身處國家大義與個人小愛的矛盾之中,因工作關係必須隱藏身份,連在心愛女人的面前都需躲躲藏藏,深怕其遭到牽連。故事最終以「懸念」收場,男女主角未能終成眷屬,令人感嘆。

 清大歷史所助理教授李卓穎本身就是紀剛的粉絲,對於故事知之甚詳。他表示,七七事變時,紀剛就讀於遼寧醫學院。不久東北為日軍占領,扶植魁儡政權「滿州國」,紀剛為愛國心驅使,一邊讀書一邊收集偽軍情資,畢業後將畢業證書寄給家人,從此「消失」隱姓埋名,專職地下工作。

 過程中,「覺覺團」遭到圍剿清洗,大多數成員被抓,倖存的紀剛成為「第二代」的領導者。但他也在一九四五年五月廿三日被捕入獄,幸好日本投降,紀剛的任務也告一段落,隨政府來台,於台南行醫三十餘年。

 紀剛過去曾表示,《滾滾遼河》有九十九%的真實性,只有最後主角於獄中識破密信一段是杜撰的。

 李卓穎表示,手稿資料過於龐大,仍在整理階段,目前發現包含大量與戰時同志確認事實的內容,一來一往辯證以求回溯當時情景,可見其用心程度。《滾滾遼河》中屬於地下工作的情節應大多是真實的,但也不排除將多人故事合併、拼接。

 至今紀剛已和清大台灣文學所與歷史所研究生進行多次口述歷史,目前正由研究生整理逐字稿,潤飾後考慮投稿期刊和雜誌,也不排除出書。

 首頁品記憶 〉系列活動:講座 / 訪談 / 文物 / 報導


國立清華大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