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首頁 〉 計劃緣起 〉 作者簡介年表訪談實況


計畫宗旨
  為提升清華學子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以及做為公民的責任,本計畫將邀請曾從事東北地下工作的文學耆宿紀剛先生,以「參與歷史丶創作文學丶反省記憶丶思考未來」為題,蒞臨本校清華論壇講座。期以歷人人物的現身說法,配合系列文物的展出及深度的口述訪談,增強清華人對歷史丶對時代丶對人物的深刻反省,進而思考個人的夢想如何與社會實踐結合,打造出屬於個人,也屬於今天及未來的新思維與新氣象。

受贈資料的重要性
  紀剛先生有意將個人從事地下工作之文件及相關文物捐贈給大學圖書館,提供學者做深入研究。這批資料的重要性在於︰現代東亞研究中的殖民史、殖民文學都是學界的重要課題,「滿州研究」在國際間也方興未艾,但關於東北地下工作的探討則付之闕如,主因仍在於地下資料難以取得之故。東北地下工作資料難以取得是因為中國歷經了五O年代的反右與六O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運動,許多當時人的手稿已湮滅不存,即使後來政治狀況改變,大陸學界與單位於七O年代開始努力搶救復刻,也因為多經後人刪減改寫以符合政治正確原則,而失去歷史存真之價值。紀剛先生因身在自由地區而能將文物與手稿保存下來,實為歷史所賜之珍貴機緣。透過典藏丶公開與展示此批資料,將可補足東北殖民研究史及東亞殖民地比較研究上的不足。
此外,目前已經問世的其他東北作家資料相對於紀剛先生的文獻而言,其片面性亦顯而易見。在中國大陸所出版的二十世紀早期東北作家作品,多半集中於「北滿作家群」,即在一九三四年至三五年間自東北入關之東北流亡作家。他們對一九三五年之後的東北狀況以及文壇相當隔膜,但紀剛先生因為參加「現地抗戰」而始終留在東北,對戰時的東北及文壇情形皆有第一手的經驗。且北滿作家群因為年歲極高,多已凋零,紀剛先生因當時屬年輕一輩作家,碩果僅存,尚能接受本校師生的訪問,並可親自同意捐獻文物給本校,實屬難得。

口述歷史的必要性
  紀剛先生除東北地下工作經歷之外,他在「七七事變」之前為一深受民國初年以來包括「五四運動」等新思潮影響之年輕人,戰後又對東北局勢有鮮明的第一手經歷。若以文學-歷史人物之觀點來看,紀剛先生在戰時為地下工作人員,在戰後極短暫時間內擔任政府要員,但後來又因為戰亂而流亡,可說是歷經從異端到流亡的過程,其聲音與經歷皆為邊緣而常被忽視。口述歷史之資料將可做為二十世紀中葉歷史敘述之佐證丶補充,乃至修正之佐證。
紀剛先生以「外省人」的身分隨國府來台,並在台南定居行醫,因能說流利日語,與病患全無語言隔閡,所見所聞與所感必有其特殊性,而其在民間行醫的事實,亦可呈現隨國府來台人士身分多樣性之一斑。紀剛先生來台之後,仍活躍於台灣文學界,與許多文學耆舊時相往還,其閱歷對豐富戰後台灣文學史的內容將極有助益。
另一方面,柳書琴老師曾於95、97年度,赴東北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調查偽滿時期文學資料,台文所研究生亦有多位前往,實際參與東北現地資料調查,及作家遺族訪談。98學年度下學期開設「日據時期滿州文學專題」課程,除為殖民史學、文學提供研究框架,更能帶領學生擬定出具有深刻殖民文學、殖民史意義的訪談大綱,產生出更多元、豐富的訪談內容與架構。

 首頁 〉 計劃緣起 〉 作者簡介年表訪談實況

國立清華大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