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我其誰」的自負與使命感
 
一、早年投身抗日民族運動
  葉榮鐘的前半生處在日本高壓統治之下,積極參與反殖民、反封建的啟蒙運動,鐵筆硬論,慷慨為言。1921年,少年葉榮鐘因參加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被革職,轉任霧峰林獻堂秘書,從此投身抗日民族運動。「治警事件」大檢舉的風聲鶴唳中,他機警地將日警嚴密封鎖的消息送出臺灣而初露頭角。又策劃「文化協會」全島同時舉辦 「無力者大會」; 並為矢內原忠雄嚮導考察竹林事件。1930年自東京返台籌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書記長任內與楊肇嘉、葉清耀前往朝鮮考察地方自治制度。隨著日本侵華戰事之擴大,時局日趨緊迫,「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終被迫解散。1935年底,葉榮鐘轉入有臺灣人喉舌之譽的《臺灣新民報》,繼續為臺灣民眾陳辭,歷任通信部長、論說委員、東京分社長,報人生涯長達十年。

二、戰後初期的轉折
   1945年秋,日本戰敗投降,臺灣回歸祖國;這是臺灣現代史上的轉捩點,也是葉榮鐘個人生涯的轉折點。大戰結束之初,他擔當「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總幹事,在政治真空狀態時期,發揮安定之效;參與組織營救流落在大陸、南洋的臺灣同胞。在生平唯一官職「省立台中圖書館」研究輔導部兼採編部長任內,推動台灣與大陸間的文化交流與教育活動,舉辦包容各方的茶話會。並積極籌辦《中報》。1946年秋,葉榮鐘隨林獻堂、丘念台組成「台灣光復致敬團」赴大陸,至陜西耀縣遙祭黃帝陵,到上海、南京、西安訪問交流,試圖了解隔閡已久的國情人情事物。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參與組織包括林獻堂、莊垂勝、謝雪紅在內的「台中時局處理委員會」,亂局中穩定社會秩序,此地區的傷亡乃得以減低。

三、戒嚴統治下的歲月

  後半生處在國民政府戒嚴統治下的葉榮鐘,228事件後退出政治活動,轉入金融界服務直到退休。這段連寫日記的慾望也要壓抑的歲月,他寄情花草與詩,晴耕雨讀;以剪報代替寫作,留下許多珍貴的資料。1956年林獻堂逝世後,主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才重新提筆寫作,日後出版一系列的半壁書齋隨筆集。1966年完成臺灣金融經濟發展史專著《彰化銀行六十年史》,自彰化銀行退休。晚年重拾「捨我其誰」的自負,懷著使命感潛心著述,完成《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灣人物群像》系列著述,留下珍貴的歷史紀錄,熱情後來人。不僅如此,葉榮鐘更跨越省籍的界限,與徐復觀、孫克寬、陳兼善等內地知識份子有一段《中台雅集》的佳話,透露了他寬廣堅韌的性格。

四、情有所鍾是文學
  生為日據時代的啟蒙運動知識份子,參與政治是身不由己的時代使命,文學或許才是葉榮鐘情之所鍾。在文學的領域,葉榮鐘也有獨特的「跨越」性格,他中、日文俱佳,悠遊自如於新、舊文學,還提出「用我們的歷史、風土、人情來寫貴族與普羅以外的第三文學」的主張。早在1930年他就寫《中國新文學概觀》,介紹五四運動新文學;又與賴和等創辦文學刊物《南音》。三○年代新舊文學論戰中,他痛批「墮落的詩人」又「為劇申冤」。他寫詩緊守「不有真情不做詩」的自我約束,佳句「放膽文章拼命酒」「無地可容人痛哭、有時須人忍淚歡呼」「鐵筆有時揮硬論、縱無人讀亦開心」傳誦一時。葉榮鐘不會說標準國語,寫起白話文簡潔流暢,並展現出對於社會進步、文化改革的良知與智慧。

撰寫者:曾基瑋、鄭慧恩 審訂者:葉芸芸
  TOP
版權所有 /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聯絡資訊 / ref@my.nthu.edu.tw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Copyright (c)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s / NTHU Library•All Rights Reserved